December 2024

Well with cloud
Blog, 人生拼图

我的自由,不过是井底的天空

当自媒体的初心 从我有意识开始,生活的路就像被母亲为我铺好的一条条清晰轨道。从选择哪一间幼儿园、哪所学校,到参加什么补习班、吃什么、穿什么,所有的决定都在他们“最好的安排”之下。我也一直以为自己擅长做出选择,但这些“是”或“否”背后,是一个被精心打造的、仅限于他们认同的自由。我拥有的自由,就像井底仰望天空时看到的云朵——可见,却不可触碰。 母亲总说她是个“开明”的家长,从不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,比如学钢琴。她甚至骄傲地说:“我从不强迫孩子。”那时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——不喜欢的游泳课,一声抱怨就可以放弃;讨厌的合作练习,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参与。但这种“开明”背后,是我一步步滑向了“生而无劳”的习惯。我喜欢简单、快速见效的事情,遇到需要坚持的困难,我总能找到退路。二十多年后回头看,我才发现,所谓的“顺遂”,不过是我选择了最不需要努力的那条路罢了。 顺遂的生活让我习惯了“轻易”,也剥夺了我面对困难时的耐力与勇气,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。真正的成长和自强,是长期无声的,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立竿见影。 小时候的我,曾凭着自己的摸索学会骑自行车、滑旱冰、跳绳,一次次跌倒爬起。但从什么时候开始,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消失了?成绩单成了我唯一的成就来源,而这个“成就”并不需要我真正付出多少主动的努力——只要“被动”地上补习班、完成作业,就能换来好成绩。我没有养成自律的习惯,也没学会如何面对挫折。生活在父母打造的保护壳里,所有的障碍都被他们扫平,我无需去闯荡,也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索欲。 这样的惯性,延续到了我的工作。我以为生活依旧会如过去般顺理成章:做好本分,工资和职位自然会水到渠成。但我错了。安稳的生活背后,是自律的缺失,是对未知的逃避。像小时候放弃游泳课一样,换了一个又一个环境,我依旧无法坚持,也无法找到让我全力以赴的动力。我曾以为辞职是一种“突破”,以为换个环境就能改变自己,却发现没有“后动力”,最终还是可耻地逃避了。在现实里,并没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故事。事事如果顺其自然,安稳的过“被动人生”,蓦然回头看,只有停滞不前的困顿。 我开始反思:如果一切顺遂,是因为有人在背后负重前行;如今失去了父母的保护,我才发现,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上进心去支撑未来的路。真正的成长,必须由自己去负重。所谓自由,不是退缩与放任,而是敢于去面对不适,去踏出那一步。 我不敢说,我已经觉醒了。改变不是瞬间的爆发,而是无数次跌倒后的爬起,是在每个想要放弃的瞬间,心中仍然保留一簇微小的火苗。我开始试着迈出舒适圈,哪怕只是微小、缓慢的一步。我想做自媒体,想分享我的心路历程,也想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。 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走到远方,也无法把自己塑造成那种一夜觉醒、风风火火改变人生的大女主。我依然还是一个躲在壳里的蜗牛,只是学着将第一个触角战战兢兢地伸向外面的世界。我现在仅有的能量,只能支撑我慢慢来,徐徐图之。希望在无法坚持的时候,让那簇小小的火苗替我燃烧片刻,照亮下一步的方向。或许有一天,我会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。

网页建设, 色彩学习

现代数字设计入门:RGB 色彩基础的第一步

为什么要了解色彩基础? 1. 色彩对设计的影响 在开始任何色彩设计之前,首先要先了解色彩的基础原理。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现代数字设计,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视觉表现力,用户的观感和情绪。 2. 什么是RGB?​ RGB是现代数字设计的核心色彩模型, 一种基于光的加色模型 (Additive Color Model),全称为Red(红)、Green(绿)、Blue(蓝)。它通过调整这三种基本颜色的光强度,以叠加的方式生成各种颜色。 RGB 模型广泛应用于 数字显示设备(如电脑屏幕、手机、电视、投影仪等)。这些设备的色彩运用都是基于光的原理来呈现颜色。如果不能理解这些色彩是如何形成的,设计时就很难精准把控色彩效果。 RGB 与传统色彩理论的区别 在传统的色彩理论中,红、黄、蓝被视为“三原色”。这些颜色是通过颜料混色产生其他颜色的基础。例如,红色和黄色可以混合成橙色,蓝色和黄色可以混合成绿色。 然而,三原色理论是一种减色模型,因为混合的颜料会吸收光线中的某些波长,只反射剩余的部分。这种方式与 RGB 模型中的光线叠加(加色)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
Scroll to Top